近年來「益生菌可以幫助排便」的廣告幾乎隨處可見,很多人也會用「排便快不快」來判斷益生菌有沒有效果。

不過你知道嗎?真正的益生菌是需要時間在腸道中慢慢調整環境和菌相比例的,通常不會立刻就有強烈的感受。如果吃一次就馬上腹瀉或急著跑廁所,反而要小心,這很可能不是益生菌在發揮作用,而是裡面偷偷加的瀉藥成分在幫忙,雖然短期「見效快」,但長期下來會傷害腸道,對健康不見得是好事。

益生菌為什麼能幫助排便?

很多人排便不順、老是脹氣,其實和腸道裡的菌有關。當壞菌太多時,就會把食物殘渣或蛋白質「腐敗分解」,產生像硫化氫、甲烷、氨氣這些刺鼻又難聞的氣體,不只讓屁特別臭,還可能讓肚子鼓鼓漲漲、甚至隱隱作痛。這時候,讓好菌進駐就很重要了。

 

1.     調整腸道菌相

我們的腸道裡住著上百種細菌,好菌和壞菌會互相影響。補充益生菌後,好菌數量增加,可以抑制壞菌,讓腸道環境變得更健康,自然也會幫助排便更順暢。

2.     產生短鏈脂肪酸

當益生菌分解食物中的膳食纖維時,會產生乳酸、醋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SCFA),它們能刺激腸道蠕動,就像輕輕推動腸子一樣,推動著糞便繼續往下走。

3.     增加腸道保水性

短鏈脂肪酸能幫助腸道抓住更多水分,讓糞便保持濕潤柔軟,不會又硬又乾,排便時就能比較輕鬆。

4.     臨床研究支持

不少研究證實,補充特定菌株排便頻率會增加,糞便型態也會更正常,整體腸道狀態比之前更健康。

 

也就是說,益生菌的幫助是透過「調整環境」來慢慢改善,並非「立刻見效」,而是一步步養好腸道環境,讓排便慢慢回歸自然節奏。

閱讀更多:便祕不是因為沒吃菜,而是這些習慣出了問題

益生菌排便效果「太快」要小心

很多人選益生菌時,都希望「一包馬上見效」,但其實,真正的益生菌需要時間在腸道裡慢慢定居,幫好菌打造好的地基,效果通常是持續漸進的,而不是瞬間能完成的。

如果發現某些益生菌號稱「一吃就排便」,甚至讓你非常有感的跑廁所,那就要提高警覺了,益生菌本身不會有這麼強烈、立即性的作用,這樣的反應很可能代表產品裡混了其他成分,用來製造「快速排便」的假象,短期看起來很厲害很有感,但實際上只是強迫腸道快點動起來,並不是真正改善腸道環境。

長期吃下來,腸道甚至可能會越來越依賴這種外力,自己本身的蠕動功能反而下降;對整體腸道健康來說,不但沒有幫助,還可能讓便秘問題更嚴重。

所以在挑選益生菌時,不能只看排便速度「快不快」,更要觀察效果是不是溫和的、持續的,這才是益生菌發揮真正效果的樣子。

益生菌中常見的「隱藏瀉藥成分」

有些益生菌產品之所以「一吃就通」,往往不是菌種的功勞,而是額外添加了瀉藥成分,這些物質確實能短時間讓腸道動起來,但長期使用卻可能對健康造成負擔。常見的有:

益生菌中常見的隱藏瀉藥1:番瀉葉 / 番瀉苷、阿勃勒、望江南 / 決明子

最常見的蒽醌類瀉藥,會直接刺激腸道蠕動,讓人很快有「跑廁所」的感覺,短期雖然很有效,但長期使用容易造成腸道依賴,甚至會導致腹痛、腹瀉、電解質不平衡。

益生菌中常見的隱藏瀉藥2:蘆薈素 (Aloin) / 蘆薈乳膠

蘆薈除了我們所知的美容功效外,它的外皮中也含有蒽醌類成分,會刺激腸道壁分泌蠕動,讓糞便快速排出,但吃多了容易造成腹痛、痙攣性腹瀉,還可能傷害腸道黏膜。

益生菌中常見的隱藏瀉藥3:氧化鎂 (Magnesium Oxide)

一種無機鹽,進到腸道後,會把原本該被吸收的水分留在腸內,讓糞便保持濕潤,是常見的軟便劑。雖然效果看似溫和,但若長期、大劑量使用,易影響電解質平衡,可能會對心和腎功能不良族群造成負擔。

益生菌中常見的隱藏瀉藥4:化學瀉劑(如比沙可啶 Bisacodyl

刺激性的緩瀉劑,是透過刺激腸道神經黏膜,加速蠕動,只適合短期使用,但若被隱藏在保健食品裡長期補充,會讓腸道持續受到刺激,造成嚴重的依賴和損傷。

 

👉這些成分的共通點,就是靠外力「硬逼」腸道動起來,看似效果很快,但其實只是短暫的速效假象,並不是益生菌真正應有的作用。

長期吃下益生菌裡的瀉藥,可能造成的傷害

若我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長期吃下這些混在益生菌裡的瀉藥成分,長期對健康的影響不可忽視:

1.      腸道蠕動功能下降

一開始可能覺得「很有效」,但時間久了,腸道習慣透過外力的刺激排便,讓自己的蠕動能力越來越差,形成俗稱的「懶惰腸」,這代表腸子已經不太會自己動了,沒有瀉藥的刺激就難以排便。

2.      電解質不平衡

受到刺激造成的腹瀉不只會帶走水分,還會流失鉀、鎂等重要的電解質,長期下來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出現頭暈、心律不整,甚至加重腎臟負擔,對心腎功能較差的人來說,是潛在的危險因子!

3.      腹痛、脹氣、依賴性增加

腸道強迫加速蠕動時,常伴隨痙攣或腹脹,讓人覺得不舒服,長期使用下一旦停止,腸道沒辦法馬上恢復正常生理功能,便秘往往會更嚴重,讓人陷入「越用越離不開」依賴性增加的惡性循環。

4.      黑腸症(Melanosis coli

是一種常見於長期使用蒽醌類瀉藥(如番瀉葉、大黃)造成的疾病,腸道黏膜受損色素沉積導致變黑,雖然沒有立刻性的危害或症狀,但它代表腸道已經長期受到不正常的刺激,功能開始逐漸退化。

 

👉選擇益生菌的初衷是為了健康,若不注意背面的營養成分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把瀉藥吃下肚,最後反而讓腸道狀態更糟。

閱讀更多:大腸癌症狀、預防和自我檢測: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亞洲第一的警訊

如何挑選安全的益生菌?

  1. 仔細看成分標示

    留意成分表是否出現「番瀉葉、大黃、蘆薈」等字眼,這些常見的瀉下成分,如果出現在你的益生菌成分裡就要特別警惕。

  2. 選擇單純配方

    益生菌的主要成分應該就是菌株本身,常見如嗜酸乳桿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如果配方過於複雜,或有不明的草本、食品添加物、香精香料等,就要提高注意。

  3. 效果應是溫和的

    真正的益生菌效果是「溫和循序漸進」的,需要幾天到幾週才會慢慢有感調整腸道環境,如果產品特別強調「馬上排便」,反而要懷疑是不是偷偷用了額外的成分在製造假象。

  4. 確認檢驗與臨床數據

    優先選擇會附上益生菌的臨床研究、第三方檢驗或配方專利,能幫助證明效果來自益生菌本身,而不是依靠其他刺激性成分。

 

👉 挑選益生菌時,重點不是追求「快」,而是看它能不能穩定、安全地幫助腸道恢復健康。

閱讀更多:保健食品的選擇指南:打破迷思

益生菌+益生元,打造健康排便循環

想要真正長期維持排便順暢,光靠益生菌還不夠,還需要益生元來當好菌的食物來源,當益生菌和益生元互相搭配時,能在腸道形成良性的循環:好菌獲得營養得以壯大繁殖,腸道蠕動逐步調整規律,排便頻率得以穩定而持久。

半乳寡糖益生元市售益生元劑量最高且是益菌最喜歡的益生元種類,能有效滋養腸道好菌,幫助建立健康的排便循環。

提醒看到這邊的你,不妨回頭檢查看看手上的益生菌,成分表裡是否偷偷藏了瀉藥成分,如果有,就該重新思考是否要繼續補充,保健食品的初衷是為了健康,而不是讓腸道默默承受傷害。

參考資料:

  1.  Dimidi, E., Christodoulides, S., Fragkos, K. C., Scott, S. M., & Whelan, K. (2014). The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100(4), 1075-1084.

  2.  Van Der Schoot, A., Helander, C., Whelan, K., & Dimidi, E. (2022). Probiotics and synbiotics in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linical Nutrition41(12), 2759-2777.

  3. Zhang, R., Huang, C., Wu, F., Fang, K., Jiang, S., Zhao, Y., ... & Dong, R. (2023). Review on melanosis coli and anthraquinone-conta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that cause melanosis coli.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14, 116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