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保健食品的選擇指南:打破迷思

1. 前言

保健食品的流行與健康意識的提高 

近年來,隨著疫情和流感的盛行,國人健康意識逐漸抬頭,「預防勝於治療」這句格言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人養成每天補充保健食品的習慣。市場上各式各樣的保健食品層出不窮,產品選擇五花八門,讓消費者在購買時經常感到困惑。 
有些人依賴親朋好友推薦,然而,適合他人的保健食品是否同樣適合您呢?產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是否能成為選擇的依據?劑量越高,真的效果就越好嗎?營養成分越多,是否能一罐抵多罐? 
這些都是消費者在選擇保健食品時常見的迷思。為了幫助您做出正確的選擇,讓我們重新認識保健食品的真正價值和作用。 

2. 誰需要補充保健食品?——個體差異與需求

在補充保健食品前,我們首先需要釐清補充的原因:是因為鄰居、家人朋友都在吃,所以我也需要吃一點?或者是某位喜愛的明星代言,因此想要支持?又或者是對於日常飲食中缺乏某些營養素的反思?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我們的選擇。每個人的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甚至性別、年齡和基因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住一屋簷下的家人,所需的營養素也可能因個人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並非所有人都需要補充保健食品。如果您的飲食均衡、運動量充足,並能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營養,則補充保健食品的必要性相對較低。 


然而,隨著台灣生活節奏的加快及外食、速食文化盛行,許多人常常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檢視自己日常的營養均衡。長期下來,這會導致營養攝取比例失衡,無形中削弱身體的防禦機制。在這種情況下,補充保健食品或許成為確保身體獲取所需營養的一種有效方法。

3. 選購保健食品上的迷思

劑量越高越好? 
在選購保健食品時,許多人普遍認為劑量越高,效果就越好。經常翻看產品標籤,認為超過每日參考值的數字越多,對人體的幫助也越大。 
然而,這樣的觀念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高劑量的保健食品大多來自人工化學合成,其吸收率可能並不理想,故而需要提高劑量以增加實際被人體吸收的總量。 


適量攝取各種營養素對健康至關重要,過猶不及的理念同樣適用於保健食品。人體對每種營養素都有其攝取的上限,當單一營養素超過這個負荷,就可能引發中毒反應。因此,補充平時攝取不足的營養素並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遵循科學的攝取原則。 
在選擇保健食品時,了解自身的需求、參考專業意見並選擇天然來源的產品,將有助於促進健康。 

成分越多越有效?  
許多人在選購保健食品時,或常誤以為成分越多效果越好,甚至期望一罐抵多罐。這種觀念背後的邏輯是,當產品中添加更多成分,就能獲得更全面的營養,從而達到更好的保健效果。然而,實際上,保健食品的效果並不能僅僅依賴成分的「多樣性」,成分的「足量」才是關鍵所在。 


舉例來說,膠囊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產品僅含有4種成分,那麼每種成分都能獲得相對充足的劑量,從而發揮預期效果。反之,如果一個膠囊包含了10多種成分,那麼每個成分在膠囊內能分配到的占比就會相對減少。如此一來,某種成分可能無法達到理想劑量,效果自然不如預期。 因此,選擇保健食品時,消費者應更加關注成分的「足量」,而不是盲目追求「成分種類多樣性」。一款具有足夠劑量和專注於特定效果的保健食品,往往能帶來更顯著的健康益處。 

吃了保健食品是否可以忽視均衡飲食? 
保健食品作為營養補充品,其主要目的在於支持我們的健康,特別是在飲食不均衡的情況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均衡飲食的重要性。保健食品應被視為飲食上的輔助,而不是替代品,均衡飲食依然是維持健康的基石。 


均衡飲食包含各種食物,新鮮水果、蔬菜、全穀雜糧、蛋白質以及脂肪等,這些食物不僅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還能提供膳食纖維、抗氧化物和其他有益於健康的化合物,這些都是保健食品無法完全替代的。 


因此,無論是否在補充保健食品,我們都應該致力於均衡飲食,確保從各種天然食物中獲得充足的營養,以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 

 

保健食品見效是否應該迅速? 
許多人對保健食品抱有「快速見效」的期待,但這種觀念往往來自對其功能的誤解。保健食品的作用不像藥物,無法立即緩解症狀,而是透過長期穩定的補充來維持改善健康。 


當身體長時間缺乏某種營養素時,短期內開始補充劑量相對低的保健食品,通常難以立即產生效果,保健食品成分是需要每日穩定攝取,在體內逐步累積,進而發揮正面效果。 


這個過程類似於一筆「健康投資」,每天的營養補充就像是將資源存入身體的「健康儲蓄帳戶」。當存款達到一定的水平後,身體才能夠有效利用這些營養素,提升免疫力、增強骨骼健康或支持其他身體機能。服用保健食品的關鍵在於持之以恆,而非期待立即的效果。 

4. 不當使用

成分間交互作用 
許多人為了方便,常將多種保健食品一同服用,認為這樣可以一次性補充所有所需的營養素。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人體吸收不同營養素的機制並非各自獨立,反而有時會相互影響,甚至出現競爭,導致吸收不完全或效果打折。例如,鈣和鐵、鋅和銅、鈣和磷這些常見的營養素同時進入體內時,會因為吸收路徑相同,身體運輸系統無法同時負荷過多的養分,反而可能會降低吸收效率,無法達到預期的補充效果。 

 

因此,為了確保身體能有效吸收營養素,建議不要同時服用具有拮抗作用的成分。正確的做法應是將這些營養素分時段攝取,例如可以在早上補充鈣,而在下午或晚上補充鐵,避免彼此干擾。 
此外,搭配適當的食物也能幫助吸收,例如鐵可以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一同攝取,增強其吸收效果,而鈣則可以與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一同食用,促進其吸收。

 
在選擇保健食品時,了解各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至關重要,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補充營養、增強健康的目的。這樣的科學攝取方式,不僅能夠避免吸收不良的情況,也能更有效地發揮保健食品的功效。 

保健食品能否代替藥物?——補充營養 vs. 治療疾病 

保健食品能否代替藥物?常常有民眾詢問可以保健食品跟藥物二擇一嗎?首先,我們要先將保健食品正確定位,保健食品,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一般食品,它的主要功能在補充飲食中可能不足的營養素。這些產品旨在維持和增進健康,幫助提升身體的自我防護力或改善整體健康狀況。然而,保健食品並非藥物,無法用來治療疾病。 

 

對於已經被診斷出來的健康問題,專業的醫療處方和治療計劃是不可或缺的。藥品的認證跟管理更嚴謹且符合科學證據,能有效針對疾病的病因或症狀進行治療,具有特定療效和使用規範。相對而言,保健食品的主要作用是輔助健康,而非取代醫療。 

 

因此,對於已經診斷出的疾病,應遵循醫生的治療計劃。同時,保健食品可以作為生活中的營養補充,但絕不可視作藥物的替代品。 

5. 選擇指南

了解自身營養需求 
了解自身的營養需求是維持健康的關鍵之一。選擇保健品時,切勿盲目跟風,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生活方式都不相同。首先,我們應檢視日常飲食,找出是否缺乏特定營養素。例如,若飲食中蔬菜或全穀攝取不足,可能需要補充膳食纖維或特定維生素。而對於經常處於高壓環境下的族群,額外補充維生素B群、維生素C可能會有所助益。選擇適合的保健食品應基於個人的健康目標與需求,而非隨潮流購買或相信網路謠言。 
 
 
讀懂成分標示,避免重複或過量 
選擇保健食品時,讀懂成分標示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市面上許多產品都含有複方成分。若不仔細查看背面的營養標示,很容易在補充多樣產品時,忽略成分重疊的問題。例如,維生素、礦物質或其他活性成分經常出現在不同的產品中,若同時食用多種保健食品,可能導致特定成分超標,進而影響身體健康。過量攝取某些營養素,例如脂溶性維生素,在人體代謝比較緩慢,長期下來很容易累積過量,反而造成身體負擔。因此,在購買前務必仔細閱讀標示,確認每日攝取的總量,避免成分重疊或過量的風險。 
 
 
遵循建議劑量,切勿自行調整 
雖然保健食品屬於食品的一種,使用時仍應遵循建議的食用劑量,不宜自行調整。許多人誤以為根據自身體質加大或減少劑量,如一天補充五次或三天補充一次,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可能適得其反。透過規律、定時補充的習慣,能輕鬆維持健康,讓日常保健更有效率,最大化保健效果。 

6. 結論

根據個體需求理性補充營養,避免盲目追求效果  
當我們談論健康與營養補充品時,最重要的並非盲目追求所謂的效果,而是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理性選擇。現今消費者在選擇保健食品時,往往過於依賴周遭親友的評價與推薦,而忽略了對產品機能性的深入了解。因此,消費者必須提升自己的識別能力,學會解讀標示,理解自身的需求,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在選擇保健食品時,遵循「停、看、聽」的原則至關重要。「停」下來冷靜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需要這個產品,以及它對健康是否有實質幫助;「看」清楚包裝上的警語、注意事項及建議攝取量;最後,「聽」取專業人士如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這樣才能選擇出真正有助於自身狀況的產品。 


透過理性、負責任的選擇,我們不僅能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還能確保補充的營養對身體真正有益。選擇原型食物和真正必要的保健食品,並依照建議的攝取量來進行補充,才能達到健康的最佳效果。這樣,我們就能以安心又健康的方式,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 Adherence to Daily Food Guides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Metabolic Syndrome: The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Nutrients. 2020 Sep 27;12(10):2955) 
2. https://www.mohw.gov.tw/cp-3207-21379-1.html 
3. 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nutrition response: from research to recommendations(Proc Nutr Soc. 2020 May;79(2):171-173.) 
4. Bioavailability of Micronutrients From Nutrient-Dense Whole Foods: Zooming in on Dairy, Vegetables, and Fruits(Front Nutr. 2020 Jul 24:7:101) 
5. Understanding interactions among diet, host and gut microbiota for personalized nutrition(Life Sci. 2023 Jan 1:312:12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