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是常見的腸道不適之一,許多人在腹瀉、腹痛時都會懷疑是不是腸胃炎。那麼腸胃炎有哪些症狀?發作時可以吃什麼?又該避免哪些食物?這篇腸胃炎懶人包幫你一次整理腸胃炎的常見徵兆與飲食建議,幫助你正確照顧腸道健康。 

一、腸胃炎是什麼?為什麼會突然發作? 

在台灣,「腸胃炎」並不少見,指的是胃、小腸或大腸因外來病原或刺激而出現的發炎反應。常見的引起原因包括細菌、病毒、食物中的毒素,甚至是化學物質。 

腸胃炎依感染來源不同,可分為細菌性腸胃炎與病毒性腸胃炎兩類。 

細菌性腸胃炎多半與飲食衛生有關,例如吃到未煮熟、放太久或受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受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或肉毒桿菌等感染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則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傳染力強,透過飛沫傳染,特別容易在人群密集的環境中擴散。最常見的病毒是諾羅病毒,其次為輪狀病毒,也可能透過腺病毒或星狀病毒引起。 

項目 

病毒性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 

常見病原 

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 

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肉毒桿菌 

感染途徑 

接觸傳染、飛沫、被污染的食物或水 

吃到不潔或保存不當的食物 

潛伏期 

通常13 

通常半天至5 

傳染力 

 

 

常見感染途徑 

學校、機構、家庭群聚、冷食、生菜等 

生食、外食、退冰不當、熟食加熱不均等 

 

二、腸胃炎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根據腸胃炎感染源不同,表現出的症狀會有所差異,大部分的人在 24 天會慢慢好轉,但也有可能會惡化成更嚴重的腸胃問題,所以無論是感染哪一類型的腸胃炎,只要超過兩天症狀沒有好轉就要儘快就醫。 

 

腸胃炎常見症狀1:腹瀉(拉肚子 

最典型的症狀之一,形狀可能水水的或糊狀。如果是細菌感染,有時糞便裡會出現血絲或黏液。 

腸胃炎常見症狀2:噁心與嘔吐 

尤其是病毒性腸胃炎,嘔吐通常來得特別急特別突然,吃什麼吐什麼。 

腸胃炎常見症狀3:腹痛與絞痛 

可能會感覺脹氣、悶痛或陣發性絞痛,特別在進食後或腸胃蠕動增加時更明顯。 

腸胃炎常見症狀4:發燒與畏寒 

不論是細菌性或病毒性的腸胃炎都有可能會發高燒、畏寒。 

腸胃炎常見症狀5:食慾不振與疲倦 

腸胃不舒服讓人對食物提不起勁,身體又必須花力氣對抗病菌,整體精神也會比較差。 

腸胃炎常見症狀6:脫水徵兆 

拉肚子或嘔吐次數多,可能會讓身體流失過多水分,出現口乾、尿少、頭暈、皮膚乾燥等情況。 

 

哪些情況要特別注意? 

多數腸胃炎都能靠休息和飲食調整慢慢恢復。但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就要提高警覺,儘快就醫處理: 

  1. 糞便中出現大量鮮血、黏液或膿液

  2. 發燒超過 39°C 而且持續不退,或出現寒顫、冒冷汗

  3. 小孩看起來活動力差、精神不集中或反應遲鈍 

這些情況都可能和更嚴重的腸胃問題有關,需要盡快就醫接受治療。 

 

病毒性腸胃炎 vs. 細菌性腸胃炎 

雖然都是腸胃炎,不過不同感染來源引起的症狀,還是有一些區別可以觀察: 

 

類型 

症狀特徵 

病毒性腸胃炎 

嘔吐較明顯,拉的是水樣便,可能伴隨輕微發燒、頭痛、肌肉痠痛 

細菌性腸胃炎 

腹痛較強烈,可能出現高燒、寒顫,糞便中有血絲或膿液,整體不適感也比較重 

 

病毒型偏向「水瀉+嘔吐」,細菌型則是「高燒+腹痛+血便」,不過症狀差異還是會因人而異,當發現症狀持續沒有改善或者越來越嚴重,有時可能並非單純的腸胃炎,請儘快就醫,避免後續併發症的產生。

天氣冷熱拉肚子、天氣變化大拉肚子原因不同,你知道嗎? 

 

 

三、腸胃炎期間可以吃什麼?哪些食物該暫避? 

腸胃炎發作時,飲食往往成為一大挑戰,有些人要讓腸胃休息,選擇幾乎不進食;也有人照平常飲食習慣吃下高油高糖的食物,反而持續不適。 

腸胃功能未完全恢復時,適當的飲食調整能幫助減少消化負擔,並提供身體恢復所需的能量與營養。腸胃炎的時候,吃什麼、怎麼吃,值得多留意一點。 

 

腸胃炎期間吃什麼1:水分補充最優先 

腸胃炎所引起的不論是腹瀉或嘔吐,都會讓體內水分和電解質大量流失。如果沒有及時補充,容易出現脫水、倦怠、頭暈等不適。建議可多喝白開水,搭配稀釋過的運動飲料或電解質補充飲,幫助維持體內平衡。 

 

腸胃炎期間吃什麼2:只吃白粥白飯白吐司,真的不夠 

很多人在拉肚子最嚴重的時候,只敢吃白粥、白飯或白吐司,深怕吃錯讓腸胃更糟。但其實這樣吃完全營養不夠,反而容易讓身體更虛弱。 

腸胃炎期間雖然要清淡飲食,但還是要搭配好消化的蛋白質,像是蒸蛋、嫩豆腐、蒸魚、煮軟爛的雞肉等,只要腸胃能接受,不需要什麼都不吃,營養吃得進去,身體才有辦法修復。 

 

腸胃炎期間吃什麼3: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先暫避 

牛奶、雞湯、奶茶、炸物、甜點、酒精、茶這些比較油膩或刺激的食物,在腸胃還不穩定的時候先暫時避免,等腸胃炎症狀明顯改善後再慢慢恢復攝取。 

 

腸胃炎期間吃什麼4:粗纖維先緩緩,蔬菜選瓜類為主 

雖然蔬菜對身體有益,但腸胃炎期間建議避開粗纖維的蔬菜,例如菜梗、芹菜、竹筍、老葉等,避免加重腸胃負擔。 

選擇質地柔軟、含水量高且低纖維的蔬菜,例如嫩葉菜、絲瓜、胡瓜、白蘿蔔或冬瓜等,較不刺激腸胃、好消化。 

 

腸胃炎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吃對,水分適量補充、食物選擇清淡且營養密度高,有助於減少腸胃負擔,支持身體修復與調整,慢慢找回舒適感。 

 

四、腸胃炎康復後怎麼吃?從日常照顧讓腸道恢復穩定節奏 

很多人腸胃炎好轉後,以為症狀消失就沒事了,結果過幾天又出現腸胃不適,其實,腸胃炎康復後的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是預防的關鍵。 

你知道嗎?身體大約有 70% 的免疫細胞都集中在腸道。這表示腸道不只負責消化吸收,還和免疫力有很深的連結。想讓腸胃炎不再找上門,就得從日常養出腸道穩定的節奏。 

腸胃炎康復後的照護重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1. 多攝取蔬菜水果與膳食纖維 
    促進腸道蠕動,調整排便節奏,讓腸胃恢復穩定運作。

  2. 補充天然益生元 
    香蕉、洋蔥、燕麥等食材,含有天然寡糖與葡聚糖,屬於益生元的一種,是腸道好菌的養分,有助維持菌相穩定。

  3. 減少刺激性與過度加工的食物 
    過度加工與刺激性食物會干擾腸道菌相穩定,以溫和飲食為主,有助腸道健康穩定。

  4. 作息規律、情緒穩定 
    腸胃對於壓力非常敏感,睡眠不足、情緒波動大,都可能影響腸道功能。 

 

如果飲食無法兼顧,也可以搭配含有益生元的保健食品,作為日常輔助,幫助維持腸道菌相與排便規律。不過還是要小小提醒,飲食搭配生活習慣才是真正決定腸胃穩不穩的關鍵,不只是吃什麼,更是怎麼過日子。 

 

五、日常累積的腸道好習慣,是最好的防護力 

在外食方便、生活步調快的現代,腸道健康往往悄悄受到忽略。不規律的作息、長期壓力,甚至飲食選擇,都可能讓腸道菌相逐漸失衡。與其等到身體出狀況才補救,不如從日常就開始打好基礎。 

Papaoligo半乳寡糖益生元,來自歐美純淨乳糖,透過專利酶製劑轉化,無添加賦形劑,通過美國FDA GRAS雙重認證,安心有保障。 
作為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來源,不被人體吸收,能成為腸道好菌的養分,有助於改變細菌叢生態、維持消化道機能、幫助排便順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