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在台灣相當普遍,已成為現代人最常見的健康困擾之一。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台灣成人失眠症狀盛行率約為 23.5%,也就是每三到四位成人中,就有一人長期受到入睡困難、半夜醒來或早醒等失眠問題困擾。這樣的比例在亞洲地區中屬於偏高水準,反映出台灣人的睡眠品質普遍不佳。

進一步來看,健保署 2023 年統計資料指出,全台一年開立的安眠藥數量已超過 11 億顆,約有 450 萬人仰賴藥物協助入睡。這些數據顯示,失眠不只是短暫的壓力反應,而是影響全台數百萬人的長期健康議題。由於這種情況普遍存在,媒體甚至形容台灣為「失眠之島」。無論是因為工作壓力、生活作息不規律,或心理焦慮所導致的失眠,如何提升睡眠品質,已成為多數人迫切想解決的課題。

 

三種常見的失眠類型

失眠並非只有一種狀態,根據沒睡好的表現方式可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失眠的類型1:難入睡型

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超過 30 分鐘仍無法入眠,常見於壓力大、思緒停不下來或作息不規律的人。這類失眠會讓入睡時間延後,導致總睡眠時數不足。

失眠的類型2:半夜醒來型

睡著後容易被聲音或壓力驚醒,醒來後難以再入睡。這種情況常與焦慮、壓力或荷爾蒙變化有關,使睡眠中斷、深層睡眠比例下降。

失眠的類型3:早醒型

在預定起床時間前一兩小時就清醒,卻無法再睡回去,常見於情緒低落、或生理節律失調者。

 

當失眠成為一種習慣,身體會悄悄的被改變,從精神、情緒到免疫力,長期休息不完整的影響可能比你想像得更深,可別忽略身體正在發出的警訊。

 

長期失眠的隱形危害

很多人以為失眠只是睡不好、隔天沒精神,但其實,長期失眠會讓身體從裡到外都出現變化。如果總是睡不著、睡不深或容易醒,身體會慢慢累積壓力,對健康造成連鎖影響。

 

長期失眠的隱形危害1:認知與記憶退化

睡眠是大腦清理廢物的時間,當失眠經常發生時,大腦中像 β-類澱粉蛋白、Tau 蛋白這些代謝廢物物質容易堆積在腦內,會傷害神經細胞,造成記憶力變差、思考變慢。2019 年《Science》期刊研究指出,失眠的人腦中這些物質濃度上升,可能導致神經細胞損傷、記憶力下降與認知功能退化,增加失智症風險。

 

長期失眠的隱形危害2:情緒與心理狀態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在「國人睡眠前後心理情緒調查報告」中發現,約有三成的失眠者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焦慮或易怒,而在憂鬱症患者中,更有超過五成伴隨睡眠障礙。長期睡不好會讓大腦的情緒控制區過度活躍,使人更容易煩躁,甚至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長期失眠的隱形危害3:心血管健康

正常睡覺時,心跳和血壓都會降低,讓身體處於休息的狀態,但如果長期慢性失眠的人,交感神經會變得過於活躍,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出現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呼吸加快的狀況,甚至是增加高血壓、心律不整、冠心病等的風險。國內研究指出,有失眠狀況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比一般沒有失眠的人高出近三成。

 

長期失眠的隱形危害4:免疫與代謝

晚上睡眠時間是免疫系統修復的重要階段,睡不好會影響免疫力、增加身體的發炎因子,容易感冒、感到疲倦,甚至影響體重的控制,因為失眠會直接打亂荷爾蒙的分泌,影響食慾、血糖、血壓的波動等,長期下來會讓代謝變差。

 

長期失眠的隱形危害5:生活與工作表現下滑

失眠讓人白天精神不濟、反應遲緩、注意力下降,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效率,也容易出現記憶錯亂或判斷失誤。對學生而言,長期睡不好影響學習與專注;對上班族而言,失眠則可能導致判斷容易出錯與情緒倦怠。

長期睡不好不只是精神疲倦,更是影響身心健康,讓許多人不堪其擾轉而尋求醫師藥物的幫助,但安眠藥真的能徹底解決失眠問題嗎?

閱讀更多:睡眠與記憶力的關係:不是睡的久,而是睡得好

安眠藥不是失眠的長久解答

在台灣,失眠問題越來越普遍,許多人為了能睡著,會選擇就醫服用安眠藥。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統計資料,2021年申報健保安眠藥使用人數為441萬人,相比2017年為419萬人成長了22萬人,用量也從8.8億顆增長至10.5億顆,相當於每五人就有一人吃安眠藥。

安眠藥在醫師指導下能暫時幫助入睡,但它並不能真正解決失眠的根本問題,安眠藥主要用來短期協助睡眠,一般建議連續使用不超過四週,並由醫師依失眠者的情況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或停藥。若長期依賴安眠藥幫助入睡,身體可能產生耐受性、依賴性,藥效可能逐漸變差,甚至出現「越吃越睡不著」的狀況。

此外,安眠藥也可能會帶來副作用,像是白天嗜睡、頭暈、注意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情緒波動,甚至出現夢遊或行為失憶等反應。若未經醫師指示突然自行停藥,還可能產生焦慮、躁動或失眠反彈等戒斷症狀,因此在減少安眠藥的劑量時應在醫師指導下漸進式減量停藥。

安眠藥雖然能幫助暫時度過失眠的階段,但想讓睡眠真正穩定,還是要從日常作息、情緒調整與營養補給等方向入手,共同協助身體重新找回自然入睡的節奏。

 

失眠必備助眠營養素

想讓睡眠變得穩定,不只要調整生活節奏,也要讓身體有足夠的養分去「啟動放鬆開關」。營養補給能從內在幫助大腦與神經系統恢復平衡,促進自然入睡。以下幾種營養素,是許多專家建議可輔助改善失眠的關鍵角色:

 

失眠必備助眠營養素1:色胺酸(Tryptophan

色胺酸是生成「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重要原料,能讓情緒穩定、幫助身體感受到想睡的訊號,因為身體無法自行合成色胺酸,若攝取不足,容易影響生理機能。

👉 食物來源:牛奶、豆漿、雞蛋、香蕉、堅果、糙米等。

 

失眠必備助眠營養素2:鎂(Magnesium

鎂是「放鬆礦物質」,能協助神經與肌肉放鬆,減少夜間抽筋或緊繃感。現代人飲食精緻化,普遍飲食中鎂攝取不足,容易造成神經緊張、入睡困難、淺眠多夢。

👉 食物來源:深綠蔬菜、堅果、燕麥、黑巧克力。

 

失眠必備助眠營養素3:維生素 B 群(尤其是 B6B12

維生素 B 群參與神經傳導與能量代謝,其中 B6 能協助大腦合成血清素與 GABAB12 則協助生成褪黑激素有助穩定生理時鐘。缺乏時,容易出現疲倦、焦慮或作息混亂。

👉 食物來源:魚類、瘦肉、豆製品、全穀與深綠蔬菜。

 

失眠必備助眠營養素4GABA(γ-胺基丁酸)

GABA 是讓大腦「降速」的放鬆因子,能幫助情緒平靜、促進入睡。不過由於口服GABA分子較大,不容易直接穿過血腦障壁在腦中作用,因此更建議補充能幫助身體自然生成 GABA 的營養素,如麩胺酸、鎂、維生素 B6

 

其他天然助眠成分

洋甘菊、薰衣草與 L-茶胺酸等天然植萃,也常被用來放鬆神經、舒緩壓力,幫助入睡前的身心轉換。

 

除了透過營養素攝取的輔助,還需要再搭配穩定作息與睡前放鬆的習慣,才能幫助身體循序恢復自然的睡眠節奏,讓入睡不再是種壓力。

 

GABA不是硬補,益好夢給你更聰明的選擇

GABA與睡眠息息相關,但與其直接補充,不如讓身體自行生成。當我們為身體攝取了足夠的材料,它會自己調節、自己決定需要多少,這才是最自然的運作方式。

 

益好夢從營養支持出發,提供好眠所需的關鍵元素,幫助身體「自己產生、自己判斷」,與其硬補,不如給身體正確的助力,讓放鬆與睡眠循序回到有序的節奏中,這才是貼近自然、長遠又安心的選擇。。

 

參考資料:

Chuang, S. C., Wu, I. C., Chang, J. J., Tsai, Y. F., Cheng, C. W., Chiu, Y. F., ... & Hsiung, C. A. (2022). Sleep habits are associated with cognition decline in physically robust, but not in frail participants: a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12(1), 11595.

歐李芝容. (2020, June). 淺談睡眠障礙與睡眠認知行為方法.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李宇軒, & 施至遠. (2023, January). 失眠怎麼辦.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