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雖然都知道「糖吃太多對身體不好」,但在台灣,要做到減糖並不容易,從早餐豆漿奶茶、下午甜點手搖飲,「糖」早已佔據我們的日常,也讓台灣成為名副其實的「糖王國」。
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高達九成的國高中生每週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平均甚至高達六到八次,手搖飲幾乎是日常必備,再加上糕點、餅乾、加工食物都有隱藏的糖來源,我們對於糖份的攝取早已遠超合理攝取範圍。
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不只是熱量問題,還會增加蛀牙風險、影響血糖波動,久而久之,可能提高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心血管健康也埋下隱憂。對兒童而言,過多的甜食還會影響味覺發展,讓他們更難接受天然、不加糖的食物。
也因此,代糖這類「少糖又有甜味」的替代選擇,逐漸受到家長與健康族群的注意,越來越多人好奇:「代糖真的比較健康嗎?小孩可以吃嗎?」代糖真的比較健康?還是只是換個名字的「甜」?今天一次帶你弄懂真相。
代糖是一種吃起來有甜味,但熱量比一般砂糖低很多,甚至幾乎沒有熱量的甜味劑,現在很多標榜「無糖」或「減糖」的飲料、食品裡,其實就是用代糖來代替砂糖,讓大家可以安心享受甜食,不用擔心吃下太多精緻糖。
常見的代糖分兩類:
1. 天然代糖:赤藻糖醇、麥芽糖醇、木醣醇等,從植物或天然發酵中提煉而成,這類代糖通常具有甜味但含有相較於砂糖低很多的少量熱量。
2. 人工代糖:阿斯巴甜、蔗糖素、糖精等,透過人工化學合成,甜度高只需微量就能達到甜味效果,幾乎不含熱量。
分類 | 常見種類 | 來源 | 熱量 | 相對甜度 | 升糖指數(GI) | 特點說明 |
天然代糖 | 赤藻糖醇、麥芽糖醇、木醣醇等 | 植物提取或天然發酵製成 | 少量熱量 | 約 60~100% | 0~13 | 有甜味、熱量低,存在於天然食物中,口感接近砂糖,部分影響血糖 |
人工代糖 | 阿斯巴甜、蔗糖素、糖精等 | 人工化學合成 | 幾乎無熱量 | 約 200~700 倍 | 0 | 甜度高、用量少、升糖指數低,常見於無糖飲料和加工食品中 |
而平常熟知的砂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屬於精緻糖,熱量高、營養密度低、吃多了容易血糖迅速升高,也比較容易造成齲齒或體重增加。
和精緻糖相比,代糖最大的特色是熱量低、不易造成血糖劇烈波動、對牙齒友善,不少人會利用代糖來幫助控制體重、減少糖分攝取。
天然代糖:
1. 赤藻糖醇(Erythritol)
- 酵母或玉米中的葡萄糖發酵製成,具有蔗糖60~80%甜度
- 幾乎沒有熱量,血糖波動影響較小
- 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與美國 FDA 都認可它是安全的
2. 木醣醇(Xylitol)
- 廣泛存在於各種植物中,具有蔗糖80~100%甜度
- 熱量較低,不易被口腔細菌分解有助於牙齒健康
- 廣泛應用於無糖口香糖、牙膏,研究證實安全有效
3. 麥芽糖醇(Maltitol)
- 存在於天然蔬果中,具有蔗糖80~90%甜度
- 熱量是蔗糖的一半,常用於無糖糖果和巧克力中
- 美國 FDA 與歐盟 EFSA 都列為可接受的甜味來源
人工代糖:
1. 阿斯巴甜(Aspartame)
- 甜度是蔗糖的200倍,熱量極低
- 用於無糖汽水與低熱量飲品
- WHO、FDA 與歐盟皆認可其安全性
2. 蔗糖素(Sucralose)
- 甜度約為蔗糖的600倍
- 可耐高溫,用於加熱或烘培料理
- 在多項國際審查確認可安全用於一般飲食
3. 糖精(Saccharin)
- 第一個人工甜味劑,甜度為蔗糖的數百倍
- 用於瓜子、蜜餞、碳酸飲料中
- 曾被重新評估,目前已被世界各大食品安全機構認可為安全
不管是天然代糖還是人工代糖,只要是經過科學研究和國際認可的種類,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安心使用。對成人來說,代糖是減糖、控制熱量的輔助工具;對小孩來說,更重要的是建立不過甜的飲食習慣。代糖不是必需品,也不是禁忌,選擇適合自己的種類與用法,才是健康又實際的做法。
常見的代糖不論是人工代糖還是天然代糖,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嚴格審核,在建議使用量內食用是安全的,但人工代糖與天然代糖的建議用量單位並不相同:
人工代糖甜度非常高,是蔗糖的數百倍,只需微量就能達到味覺所需甜味,安全用量也以毫克計算:
1. 阿斯巴甜:每天每公斤體重不超過40毫克(假設50公斤的成人最多2000毫克)。
2. 蔗糖素:每天每公斤體重不超過5毫克(50公斤成人最多250毫克)。
天然代糖甜度與一般蔗糖接近但熱量較低,每次用量相對較多,以公克為單位:
1. 赤藻糖醇:單次不超過20~30克,避免腸胃不適。
2. 木醣醇:每天每公斤體重不超過0.5克(假設50公斤的成人最多25克),過量可能導致腹瀉,且寵物不可食用。
3. 麥芽糖醇:每天不超過30~50克,以免引發腹脹或腹瀉。
代糖在正常使用量下都是安全的,但仍避免長期、過量攝取,以免引發腸胃不適,或讓味覺變得比較不敏感,可能導致偏好更甜更濃厚的食物,甚至對甜味產生依賴性。
隨著代糖的普及,我們的味覺與大腦是否也在悄悄改變?這是近年營養與神經科學共同關注的議題。
代糖的甜度遠高於砂糖,尤其人工代糖甜度可達砂糖的數百倍,這些強烈的甜味雖不帶熱量,卻可能影響味覺神經的敏感度,當我們長期接觸「超甜」的味道時,再選擇天然食材的自然甜味反而會顯得「沒味道」、「不夠甜」、「不滿足」,進而選擇甜味更重的食物,這樣的味覺變化,不僅影響食物的選擇,也可能讓飲食越來越「重口味」。
為了避免孩子越來越依賴強烈甜味,家長可以從日常做起:像是控制糖的用量,逐步降低飲食中的甜度,多接觸不同風味的食材,同時,一起學習看懂產品標示,幫助孩子建立健康飲食觀念,從小養成對甜味不過度依賴的好習慣。
幼兒的代謝系統尚未成熟,對食品添加物的處理與成人不同。世界衛生組織(WHO)不建議兒童常規使用非營養性甜味劑(人工代糖如阿斯巴甜、蔗糖素),美國心臟協會(AHA)也提醒應限制所有甜味添加劑,這其中包括精緻糖和代糖;研究指出,孩子若太早接觸高糖食品,可能會影響味覺發展,在未來偏好更甜的甜食,另有苯酮尿症的孩童患者,更應注意避免攝取阿斯巴甜相關食品、飲品。
雖然理想是減少所有的甜味來源,但在現實飲食中難以完全避免,可考慮偶爾使用經安全評估、來源天然的營養性代糖(天然代糖),如赤藻糖醇、麥芽糖醇,這類天然代糖甜度與糖相當、熱量較低,對身體的負擔較小,也不易造成血糖波動,但從小培養孩子接受天然、低甜的食物風味,才是建立健康飲食習慣的根本。
家長們每天都在苦惱:孩子要甜,我要健康,到底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
小朋友總是會想吃甜,但不是每一次,爸媽都得當那個說「不」的人。
PapaOligo益生元軟糖就是家長一直在找的解方。
無精緻糖的軟糖,使用天然甜味來源,不添加人工甜味劑與色素香精,搭配對腸道友善的半乳寡糖益生元——甜得剛剛好、吃得安心,成為孩子減糖路上的小隊友。
想吃甜甜先別急著拒絕,選擇對的方式陪孩子慢慢建立不過甜的飲食日常,才是長久又實際的健康方法。
3. https://polyols.org/learn-the-label/maltit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