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忙碌、外食頻繁,許多人也習慣補充綜合維他命,但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我們需要額外補充維他命?除了每天吃進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這三大營養素,身體其實還需要各種微量營養素來維持正常運作,而這些,就是我們熟悉的維他命。

既然是對健康有益的營養素,補得越多就越好嗎?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產品常強調高劑量配方,看似加分,卻容易忽略真正的關鍵。維他命並非吃越多越有效,而正確選擇、適量補充,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維他命的重要性:小分子,大力量

現在越來越多人有補充維他命的習慣,不管是為了提神、提升免疫力,還是改善膚況,感覺不補一下好像對不起自己的身體。不過,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嗎?很多人補維他命只是因為「大家都在吃」,但對於每種維他命的功能、身體是否真的需要,其實並不那麼了解。

其實,維他命雖然每天的需求量不高,卻是身體運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維他命B群幫助食物轉化成能量,減少疲勞感;維他命C和E具抗氧化作用,有助保護細胞不被自由基傷害;維他命D則參與骨骼鈣質吸收,還與免疫系統的平衡;可以說,這些微小的營養素,正默默維持著生理機能正常運作。

但別以為補得多就一定比較有效,有些人看到「高劑量」標示就心動下單,認為cp值高、多吃多補身體好,實際上卻可能造成反效果,人體對各種維他命的吸收是有限的,過量攝取有時反而會增加肝腎代謝負擔。尤其是脂溶性的維他命A、D、E、K會儲存在體內,長期過量還可能身體不適。在補充維他命前最好還是先從飲食均衡做起,必要時再有計畫地補充所需的飲食缺乏的維他命。

補維他命不是比誰吃得多,而是要補得對、補得剛剛好,了解自己真正需求、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吃出健康的關鍵,如果只是盲目跟風,反而可能花了錢、沒效果,還給身體造成多餘的負擔。

 

維他命的分類:水溶性 vs. 脂溶性

水溶性維他命:B群、C

這類維他命會溶於水,進入體內後不容易儲存,多餘的會透過尿液排出,因此每天都需要從食物或營養補充品中獲得。

B群維他命包含B1、B2、B3、B5、B6、B7、B9、B12,各自參與能量代謝、神經傳導、紅血球生成、皮膚與黏膜等重要生理功能,常見的疲勞、嘴破、頭痛、情緒不穩等都有可能與B群不足有關。

維他命C作用於免疫調節、幫助鐵吸收、膠原蛋白合成等,也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在應對環境氣候的變化、延緩老化有幫助。

雖然多餘的水溶性維他命會隨著尿液排出,但若單次攝取量太高,也是會造成腹瀉、噁心等腸胃不適,補得夠,不等於補得多,適量最剛好。

 

脂溶性維他命:A、D、E、K

脂溶性維他命最大的特徵是它可以儲存在人體,吸收時需搭配油脂進行消化吸收,進到體內後會累積在肝臟、脂肪組織中。

有著可以儲存的特性,因此不像水溶性需要天天補充,脂溶性維他命只要飲食均衡,多數人不易缺乏;不過,當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時,還是可能出現缺乏的情況,對身體造成影響。

維他命A:和視覺、皮膚與黏膜修復有關,若長期缺乏,可能導致夜盲、眼乾、免疫力下降,皮膚乾燥與角質化也常見於不足時的表現。

維他命D:人體可以透過陽光照射皮膚自行合成,幫助腸道吸收鈣、增加骨密度,與骨骼健康密不可分,缺乏時容易造成骨質疏鬆、兒童生長遲緩或佝僂,成人則可能出現骨痛、肌肉無力等問題。

維他命E:是脂溶性抗氧化劑,與免疫力、抗凝血、維持生育能力、抗老化相關,缺乏時容易造成骨質疏鬆、兒童生長遲緩或佝僂,成人則可能出現骨痛、肌肉無力等問題。

維他命K:可由部分腸道細菌合成,參與凝血與骨骼代謝,雖不常被單獨補充,但缺乏時可能延長凝血時間,出現易瘀青、流血不止,嬰幼兒或腸道菌失衡的族群需特別留意。

脂溶性維他命雖然能在體內儲存,但在某些條件下仍可能缺乏,例如消化吸收障礙、飲食長期偏油低或腸道菌失衡等。補充前先觀察生活飲食是否有潛在不足的情況,再決定是否補充,會更貼近實際需求。

項目 

水溶性維他命 

脂溶性維他命 

是否可儲存 

否,易排出 

是,儲存在肝臟與脂肪組織中 

補充頻率 

每日攝取足夠 

不必每日大量補充 

排出方式 

尿液排出 

肝臟代謝,過量易累積 

常見功能 

能量代謝、神經傳導、免疫防禦、抗氧化、膠原生成等 

視力保護、鈣吸收、骨骼健康、抗氧化、凝血等 

缺乏影響 

疲勞、嘴破、情緒不穩、免疫力下降、皮膚乾燥等 

夜盲、骨質疏鬆、免疫力低、出血傾向、骨骼問題 

補充建議 

飲食中需每日補足,必要時補充劑可作為輔助 

飲食均衡為主,特殊需求或檢查發現不足時再考慮補充 

高劑量補充≠更健康:過量可能引發危害

市面上的維他命保健食品都在比劑量、比快速見效,許多人都誤認為越高劑量效果越好,能快速補足營養、改善體質,但事實上,維他命補充過量反而對健康造成傷害,甚至引發嚴重副作用:

維他命A:長期高劑量攝取可能導致急性中毒、噁心、嘔吐、肝臟損傷。

維他命D:補充過量會使血鈣升高,進而增加腎臟負擔,嚴重時可能導致腎臟病或軟組織鈣化。

維他命E:攝取過量,可能抑制正常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風險,並影響抗血栓藥物的作用。

維他命K:較少有補充過量的情形,不過,長期大量補充維他命K,可能干擾抗凝血藥物作用、引起腹瀉、噁心、胃痛腸胃不適等健康風險。

水溶性維他命如維他命C、B群,雖然較不易在體內累積,可隨尿液代謝排出,但並非可以劑量無上限的補充,若長期高劑量吃進體內,依舊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補充任何維他命應以「適量」為原則,過量與缺乏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保健食品應是健康輔助,而非造成新健康風險的來源。

 

天然萃取 vs. 化學合成:吸收率有差嗎?

常見的維他命成分主要分成天然萃取和化學合成兩種來源。很多人下意識會覺得天然比較好,但實際上要看你補充的是哪一種營養素,像維他命C,不管是從水果中提取,還是實驗室合成的抗壞血酸,進到身體裡的效果幾乎一樣;但像維他命E這類脂溶性維生素,就有研究就發現天然型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會比化學合成型來得好一些。

不過「天然」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加工,其實天然萃取的過程中也會經過萃取、濃縮、純化等化學程序,只是它的原料來自蔬果或天然發酵,通常會保留些許植物本身的營養成分,如植化素、酵素或微量礦物質,這些雖然不是主角,卻可能是幫助維他命能更順利地被身體利用。

化學合成的優點是穩定、成本低,成分較好掌握,但會少了植化素、酵素或微量礦物質等天然的「搭配角色」。如果只是補充單一維他命,兩種來源都能達到目的;如果在意整體吸收利用表現,或想讓補充的方式更接近自然飲食的樣貌,那麼選擇天然來源,也許會是安心的選擇。

項目 

天然萃取 

化學合成 

來源 

蔬果、植物、天然發酵等 

實驗室合成的純化學物質 

吸收效率 

某些成分(如維他命E)表現較佳,視成分而定 

與天然相近,部分成分差異小(如維他命C 

附加營養素 

植化素、酵素、輔酶等天然輔因子 

多為單一營養素,較少天然輔助成分 

加工方式 

經過萃取、濃縮、純化等處理,但更貼近飲食原型 

成分穩定、易於大量製造與品質控管 

成本比較 

原料成本較高、整體價格偏高 

成本低、價格相對親民 

 

天然萃取・剛剛好的維他命:益生元+綜合維礦的全方位補充

與其一味追求高劑量,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重視「剛剛好就好」的補充哲學。益生元維他命嚴選天然萃取來源,不只提供基本營養素,更保留了植化素、總多酚等來自植物的自然營養元素,讓補充更貼近真實飲食的樣貌。

除了維他命成分本身,也加入紅藻鈣與多種必備礦物質,有助於身體正常代謝與支持;最值得一提的是,配方獨特添加膳食纖維,改變細菌叢生態,間接提升消化與吸收效率,讓每一次補充更有感。

補充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剛剛好、不過量,才能真正為日常營養加分。

 

更多保健觀點:睡眠與記憶力的關係:不是睡得久,而是睡得好

參考資料:

  1. Kumar, M., Kumar, D., Sharma, A., Bhadauria, S., Thakur, A., & Bhatia, A. (2024). Micronutrients 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 needs and functions in health and disease. Current Nutrition & Food Science20(1), 62-84.

  2. Offit, P. (2013). The vitamin myth: Why we think we need supplements. The atlantic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