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在台灣,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人得過胃潰瘍,這可不是小問題,餐餐外食、手搖飲不離手、重口味又熬夜,壓力大到讓胃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很多人以為餐後偶爾胃痛、腹脹、胃酸逆流,等一下就會好,但那其實是胃黏膜受傷的警訊;和常見的口腔潰瘍不同,胃潰瘍發生在胃的深層,如果長期忽視,可能演變成癌,所以,別再把胃痛當小事,那也許是身體在求救。想知道胃潰瘍是不是胃癌前兆,又有哪些日常習慣和飲食地雷正悄悄傷害你的胃嗎?這篇文章會帶你找出答案。
在認識胃潰瘍之前,我們先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每當我們吃下食物,胃就立刻開始讓胃壁細胞分泌胃酸,幫助形成強酸環境來殺菌、維持胃部環境穩定,並與食物混合成酸性的「食糜」,讓胃蛋白酶可以有效分解蛋白質,接著,這些酸性食糜會被送入十二指腸,進一步完成後續的消化。
胃的內部有一層黏膜細胞,黏膜細胞間的柵欄狀結構能防止胃酸去破壞胃部。這些細胞會持續受到磨損,不斷被消耗,在正常情況下,黏膜會不斷更新,靠著豐富的血液供應產生新細胞,修補受到被磨損的區域,但如果修復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像是壓力太大、飲食過於刺激或長期服藥導致黏膜保護層變薄,胃酸就可能破壞黏膜、直接傷害胃壁,久而久之就形成胃潰瘍。
胃潰瘍,簡單來說,就是胃黏膜被胃酸侵蝕導致組織受損甚至形成傷口。初期也許只是輕微發炎或刺痛,不太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沒有好好調整生活習慣,潰瘍持續惡化,甚至可能導致出血、穿孔或癌前病變,這過程往往是長期累積的結果。
造成胃潰瘍最主要的幾個關鍵,其實都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裡。大多數人以為只有吃太辣才會傷胃,其實真正的問題,往往是長期累積的小習慣導致:
胃潰瘍的原因1: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胃潰瘍常見的主因之一。幽門螺旋桿菌會讓感染的地方發生過強的免疫反應,使胃酸分泌上升,也會破壞黏膜細胞的柵欄結構,最終產生胃潰瘍,感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下來讓胃酸和細菌持續刺激受損部位,傷口越來越嚴重,可能提高胃癌的機率。
胃潰瘍的原因2:止痛藥使用不當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等,透過抑制環氧化酶 (cyclooxygenase COX ) 的催化作用來達到消炎止痛、抗血栓的作用,雖然能減輕不適,但同時也會降低前列腺素的分泌,使胃黏膜細胞無法正常修復,最終導致胃潰瘍。
胃潰瘍的原因3:壓力與作息不正常
長期壓力、精神緊張造成交感神經失調,會引起胃酸過度分泌,再加上熬夜、用餐不定時、吃太快或邊工作邊吃,都會讓胃長期在緊繃狀態,黏膜修復能力下降,胃潰瘍就容易發生。
胃潰瘍的原因4:抽菸飲酒
吸菸與飲酒是胃潰瘍惡化的常見組合。尼古丁會抑制胃黏膜修復能力,延長潰瘍癒合時間;酒精則會刺激胃酸分泌並破壞黏膜屏障,讓發炎反應更嚴重,長期下來不僅讓潰瘍難以癒合,也可能增加出血、復發的風險。
胃潰瘍的原因5:刺激性食物、手搖飲
很多人以為只有吃辣才傷胃,其實油炸、燒烤、重鹹食物、醃漬物也會刺激胃酸分泌、延長胃排空時間,讓胃壁被酸侵蝕時間增加,都是讓胃潰瘍惡化的兇手;而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濃茶、能量飲或含糖手搖飲,更會促進胃酸分泌,長期下來胃黏膜被一點一點磨損,最後形成潰瘍。
胃潰瘍不是一夕之間出現的疾病,而是長期生活習慣的累積,當胃的防護力被這些日常行為逐漸削弱,胃酸就有機會趁虛而入,想要保護胃,從改變生活與飲食開始才是關鍵。

胃潰瘍初期的症狀常常不明顯,許多人感受到吃太飽胃悶、容易打嗝、不餓吃幾口就飽,或總有股氣堵在胸口,就誤以為只是吃太快或壓力太大,但隨著時間增加潰瘍加深,出現上腹隱隱作痛,特別在吃完飯後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更明顯,伴隨灼熱、反胃或噁心,形容起來就像「胃在燒」,雖然這種疼痛時而會自行緩解,但容易經常復發,長期下來容易影響食慾、睡眠。
胃潰瘍常見的幾種症狀:
胃潰瘍常見症狀1:上腹部疼痛或灼熱感
通常在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最明顯,吃點東西或服用制酸劑後會暫時緩解。
胃潰瘍常見症狀2:胃脹、打嗝與胃酸逆流
胃部消化不完全、胃酸倒流至食道,會讓人感覺胸口灼熱或脹氣不適。
胃潰瘍常見症狀3:食慾下降與體重減輕
胃不舒服時進食量減少,長期下來可能導致體重變輕。
胃潰瘍常見症狀4:噁心、反胃或嘔吐
胃潰瘍患者常在飯後或夜間出現想吐的感覺,有時甚至吐出酸水。
胃潰瘍常見症狀5:夜間或空腹疼痛
當胃裡沒有食物時,胃酸直接接觸潰瘍面,疼痛會特別明顯。
若這些症狀反覆出現,表示胃黏膜修復力可能已經到受影響,應盡早就醫檢查。
很多人出現胃痛、胸口灼熱或口中酸味時,常會懷疑自己是「胃潰瘍」還是「胃食道逆流」。這兩種狀況雖然都和胃有關,症狀也有些相似重疊,但其實他們是不同地方、不同原因造成的兩種疾病。
想真正了解自己的胃在抗議什麼,就先從分清「胃潰瘍」和「胃食道逆流」的差別開始吧!
胃潰瘍 | 胃食道逆流 | |
是哪裡出問題? | 胃黏膜被胃酸「侵蝕出傷口」 | 食道與胃之間的「閘門」太鬆,胃酸容易倒流 |
怎麼會不舒服? | 上腹部悶痛、吃東西後更痛 | 胸口灼熱、口中酸味、喉嚨癢癢想咳嗽 |
常見原因 | 幽門桿菌感染、胃酸過多 | 賁門括約肌鬆弛、吃太快或太飽 |
發作時機 | 餐後30分鐘到1小時 | 飯後、平躺或彎腰時特別明顯 |
閱讀更多:胃食道逆流反覆出現怎麼辦?從原因到症狀逐步改善飲食習慣
多數情況下,胃潰瘍不會直接變成胃癌,胃潰瘍是胃黏膜被胃酸侵蝕破壞造成的傷口,而胃癌則是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腫瘤,但胃癌可能會以胃潰瘍的症狀表現,長期潰瘍或感染下會讓胃癌風險提高。
幽門螺旋桿菌在1994年就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歸類於第一類致癌因子,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危險因子。這種細菌長期存於胃中,會讓正常的胃黏膜慢慢產生「腸上皮化生」的變化,也就是原本的胃細胞改變型態,慢慢變成類似小腸細胞的構造,失去保護胃壁的作用,這種病變就算沒有潰瘍,也可能演變成胃癌。一般來說,胃黏膜的修復力很強,約 3 天就能更新一層,若胃潰瘍患者沒有有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長期讓潰瘍傷口受到胃酸侵蝕、反覆破壞、再生細胞修復不完全,會增加癌變風險。
若出現以下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
嘔血或黑便:大便呈柏油樣或潛血試驗陽性,可能表示出血性潰瘍或惡變。
腹部腫塊:左上腹出現硬塊或壓痛,可能是潰瘍惡化或癌變的表現。
貧血:長期胃慢性出血,導致血紅素下降,出現臉色蒼白、頭暈、容易疲倦等症狀。
體重減輕:胃部不適容易影響食慾,飯量減少、營養吸收變差,體重逐漸下降。
胃潰瘍的形成多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用藥不當及生活壓力有關。除了遵從醫師治療外,調整日常習慣才是修復胃黏膜、預防復發的關鍵:
改善胃潰瘍關鍵1:定期檢查
若曾有胃潰瘍或幽門桿菌感染,應依醫師建議追蹤檢查,確保潰瘍確實癒合。
改善胃潰瘍關鍵2:按時服藥、不自行停藥
若需使用抗生素治療,一定要依指示完成療程,勿擅自停藥避免產生抗藥性或復發。
改善胃潰瘍關鍵3:維持規律作息
熬夜、飲食不定時會干擾胃部運作,建議固定用餐、睡眠時間。
改善胃潰瘍關鍵4:適度減壓
壓力會影響自律神經,使胃部循環與消化功能下降,可透過適度運動、深呼吸或放鬆活動紓壓。
改善胃潰瘍關鍵5:戒菸與節制飲酒
尼古丁和酒精會刺激胃壁,讓胃裡的傷口更「火上加油」,潰瘍難以癒合。
改善胃潰瘍關鍵6:安全使用藥物
止痛藥雖能緩解不適,但吃太多會讓胃變得脆弱,容易造成胃黏膜受損、潰瘍惡化。若需長期使用,建議遵照醫囑,留意用藥安全。
想改善胃潰瘍,除了生活調整和配合治療之外,飲食習慣的調整也非常重要:
胃潰瘍飲食調整1:按時吃飯
避免長時間空腹或暴飲暴食,固定用餐時間能讓胃和整個消化運作更穩定。
胃潰瘍飲食調整2:適度使用調味料
少油、少鹽、少糖、不過度調味,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
胃潰瘍飲食調整3:攝取優質蛋白質
選擇豆腐、魚肉、雞胸肉、雞蛋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來幫助修復。
胃潰瘍飲食調整4:適量攝取膳食纖維
選擇易消化的蔬菜與水果,避免生冷、粗纖維食物以免過度刺激胃,給它造成二度傷害。
胃潰瘍飲食調整5:避免刺激性食物
辛辣、油炸、重鹹醃漬料理,以及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食物飲品會增加消化負擔,應減量或避免。
胃潰瘍飲食調整6:益生菌與益生元
研究顯示,特定益生菌菌株如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 plantarum、L. acidophilus、L. casei,可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抑制的作用,搭配益生元如半乳寡糖、果寡糖、異麥芽寡糖等,有助益生菌在體內生存,維持腸胃道菌相的平衡。
喝牛奶吃蘇達餅乾可以緩解胃潰瘍症狀?
喝牛奶能緩解胃痛,這是錯誤觀念!牛奶雖能暫時中和胃酸、減少灼熱感,但其中的蛋白質與鈣質會刺激胃酸分泌,讓腹痛加劇、潰瘍更難癒合,而且牛奶屬於容易產氣的食物,引起脹氣的可能性增加。至於蘇打餅乾,小蘇打粉雖為鹼性,很多人認為可以達到中和胃酸的效果,但吃太多反而會促進胃酸分泌、增加消化負擔。
不過也不用因此完全不吃蘇打餅乾或喝牛奶,事實上,我們不管吃任何食物都會讓胃酸分泌,改變重點不應是完全禁止某些食物,吃任何食物都應該是適量,避免吃太多、太快,才是護胃關鍵。
消化道不適是多數台灣人常見的問題,與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想維持順暢與舒適,應從醫療檢查、飲食選擇與生活調整三方面著手,讓身體循序恢復平衡。
益生元衛-U專為現代人設計,添加四種關鍵成分,從舒緩、調理到保護,給予消化道更全面的照顧。
小提醒:保健食品非不可取代藥物,但能成為日常維護消化的好幫手,讓身體輕鬆回到自然節奏。